close

1941年在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,英國皇家空軍指揮官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—沃德(Abraham Wald,1902-1950),做一項飛機彈著點分析,希望界分析結果能將機體能局部加強防護,降低飛機被砲火擊落的機會。

沃德接下這個任務後,以統計的專業,將聯軍轟炸機的彈著點資料進行分析,沃德研究發現,機翼部分是最容易被擊中的部位,而飛行員的座艙與機尾,則是最少被擊中的地方。

這個分析令英國皇家空軍非常滿意,並計畫在飛機機翼上加強裝甲防護,以降低損失,然而沃德卻持不同論點,大膽建議加強座艙及機尾發動機部位裝甲,引起英國皇家空軍多位指揮官的不滿,為什麼?

其實,「看不見的彈痕最致命」才是關鍵,乍看之下分析結果決定加強機翼裝甲甚是合理,然而彈著點分析掩蓋個了一個事實,造成一種嚴重偏失的資料,佈滿彈孔的機翼,反而是飛機最其強韌的部位,英國皇家空軍太重視「看得見」的彈痕,卻忽略看不見的彈痕;其實,安全返航的飛行員,雖然可能有機翼中彈的經驗,然而機艙或引擎中彈的飛行員,通常都成了「烈士」,這些墜落的飛機都流落在敵方是無法取得並加以分析的。

生活中很多事情,我們是不是都是以偏蓋全,用自己有限的智慧去分析「看得見」的資料,而不去關注看不見的,結果離真相越來越遠。其實,許多關鍵資料,像前面的個案一樣,會因為「失敗」而觀察不到,反而讓自己陷入「看不見的」陷阱,這個故事拿來印證「失敗為成功之母」這句話,還真的很有道理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決勝在看不見的地方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專業導遊小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